选择你喜欢的标签
我们会为你匹配适合你的网址导航

    确认 跳过

    跳过将删除所有初始化信息

    医生被质疑后发现DeepSeek才是对的

    动态 2025-02-24 10:43

    声明:该文章来自(红星新闻)版权由原作者所有,K2OS渲染引擎提供网页加速服务。

    “天都塌了!病人DeepSeek后质疑我的治疗方案,气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,才发现指南更新了……”2月22日,广东一位医学博主“孤芳自赏”的网帖引起网友热议。截至23日14时,该帖获得15.2万的点赞,近3万条评论,1.1万收藏。

    博主“孤芳自赏”发视频称,被患者用DeepSeek“质疑”。视频截图

    据上游新闻,记者发现,评论区不少有医疗经验的网友都表示遭遇过类似情况,网友“会隐身的大娃”回帖称:“昨天出门诊,给患者解释完了。他给我看DeepSeek查的结果,和我说的一样,患者夸我专业负责。”该网友调侃称:“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。”

    23日,记者联系上发帖博主“孤芳自赏”,他告诉记者:“患者用DeepSeek查过后,就相关治疗方案有点疑问,和我咨询了一下。”他表示,DeepSeek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正确的。“我们地方(医院)有些药没有就用了替换药,已经和患者解释清楚了。”

    有病人拿DeepSeek的诊断来开药

    记者调查发现,在社交平台上,还有一些医生博主晒出了和“孤芳自赏”相似的遭遇。2月16日,博主“幻空°”发帖称,上班时遭遇病人拿出DeepSeek的诊断方案,直接找他开药的情况。

    有医生向DeepSeek提问:患者带着咨询DeepSeek的结果来开药,怎么办。网络图

    23日,记者联系上“幻空°”。他姓孙,是深圳某医院医生。孙医生告诉记者,2月16日,他在门诊坐诊时一个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处方建议要求开药。他一看处方单,主要是治疗灰指甲的药。孙医生表示,从治疗灰指甲来说,DeepSeek给出的处方是靠谱的,关键是要诊断。

    孙医生表示,他最后给患者开了药,晚上回家就问了DeepSeek,遇上患者带着DeepSeek的诊断方案,要求直接开药该怎么办。“作为全科医生,面对患者携带非医疗机构(如Deepseek)推荐的药物来就诊的情况,应遵循以下步骤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合规性。”记者看到,DeepSeek给出了7点建议。“Deepseek说得还算合理,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沟通,告知用药风险。”孙医生说。

    湖南严禁互联网医院用AI开处方

    此前多地设“红线”

    近日,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,引发网友关注。

    根据湖南省医保局此次发布的《通知》中,关于“规范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处方”的内容规定,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,处方行为须严格执行《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(试行)等3个文件的通知》和《关于印发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(试行)〉的通知》等有关规定,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效、充分的沟通问诊,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。

    ▲资料图 图据视觉中国

    红星新闻注意到,根据国家卫健委、国家中医药局2022年发布的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(试行)》中,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,其中包括“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,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。其他人员、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、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”,此外“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,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”。

    ▲资料图 图据图虫创意

   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心脏内科的医生告诉红星新闻,医院医生开处方的时候是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的,而购药平台在销售处方药的时候,线上医生会开具电子处方。据其了解,这些也是由值班医生在线开具的,不会出现使用人工智能来开具的情况,因为医生要对自己所开具的处方负责。

    不过该医生也表示,规定“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”也是制度上的进一步明确。“毕竟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比较多,很多医院也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的工作。但是像开具处方、决定治疗方案这种事情,还是需要由人来决定。”

    多家医院接入DeepSeek

    医生:多年前AI就能帮医生看片子

    红星新闻注意到,近日有多家医院或医疗机构表示,已经接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。

    据“阜阳发布”本月21日消息,阜阳市人民医院已与中国联通阜阳市分公司达成合作,成功实现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。其中包括使用DeepSeek分析海量病例,发现潜在疾病规律,助力诊疗方案优化,同时实现文献智能检索,科研人员输入关键词,DeepSeek秒级汇总全球最新研究成果。而在患者就诊方面,DeepSeek导诊系统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患者描述的症状,推荐合适的科室和医生,还可根据医生排班和患者时间偏好,提供最优预约选项等。在医生诊断方面,病理切片通过DeepSeek识别,精准筛查癌细胞,减少人为误差等。

    西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向红星新闻表示,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工作并不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的事情,“今年之前,我们医院就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来帮助医生看片子了,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容易被误诊的病灶,并进行标记和提示,从而降低误诊率。”

    不过该医生强调,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,在全过程中最终来做决断的还是医生。

   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,目前在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平台上,有不少实名认证的医生发布了使用DeepSeek查询治疗方案的评测视频,其中多数给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较“靠谱”的测评结果。

    例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谢远财就测评了使用DeepSeek在肺结节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医生向DeepSeek输入了一名典型患者的病理情况,并询问如何处理、是否需要手术等问题。

    谢远财表示,DeepSeek给出的建议整体上还是比较全面的——实际上这名患者已经观察了两三个月,后来进行手术证实是一个微小浸润性腺癌;DeepSeek给出的建议和方案,基本上和医生的建议相吻合,通过手术也证实了患者患有早期肿瘤的结论,“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强大和周到的”。

    DeepSeek给出建议后会提示“仅供参考”

    专家:短时间内无法替代医生

    红星新闻记者23日使用DeepSeek咨询了疾病的治疗、药物使用等问题,DeepSeek都给出了相应建议。不过,红星新闻记者也注意到,DeepSeek在回答中会提示,给出的建议“仅供参考”并“请遵医嘱”。例如在询问甲亢药物使用方面,DeepSeek就表示,虽然给出建议,但是“请务必以医生的处方为准”。

    魏子柠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人工智能是没有处方权的,因此无论是法律法规,还是根据国家、地方的相关规定,人工智能工具肯定是不能够给患者开具处方的。而且真的按照人工智能开出的药方去吃药,出现问题的话人工智能也无法对患者负责,“因此这个口子是绝对不可能开的”。

    魏子柠同时表示,人工智能如果合理运用,是可以成为医生工作的有力助手的。“比如帮助医生分析片子,或者分析一些检验报告、检查,给医生提供诊疗意见,以及病历梳理等。”他说,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和做决定的肯定是医生,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。100年以后什么样子不好说,但是至少最近这几十年人工智能只能是医生的辅助,而不能代替医生的工作。”

    ▲2024年2月21日,医生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,在AI“助手”的辅助下对影像报告进行诊断确认 图据视觉中国

   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如果是个人使用DeepSeek“看病”,一旦出现“误诊”等情况,DeepSeek一方是无需担责的,“DeepSeek已明确告知给出的处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直接的诊疗方案。并且DeepSeek只是一个人工智能软件,只能作为一种医疗建议,处方在没有经过专业医生的认可下不能作为专业的诊断方法。”

    付建还表示,《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药学服务指南》明确规定,执业药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开展处方审核及药学服务,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替代。因此医生使用DeepSeek等作为诊断辅助是可以的,但是人工智能给出的内容只能作为一种参考,如果医生将Deepseek等给出的处方直接给患者使用,那说明医生是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的,如果发生医疗事故,是需要医生承担相应责任的。

    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起淮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,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的输出内容仅可作为辅助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判断。根据DeepSeek的用户协议,其明确指出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专业建议,且不对输出内容的准确性、完整性负责。在我国,医疗处方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开具,因此如果患者自行按照DeepSeek的建议进行治疗,而未经专业医生的确认,一旦出现问题,DeepSeek通常不承担法律责任,患者需要自行承担因使用该建议而产生的风险。

    张起淮说,其实在政策层面上,很多地方此前也已为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设置“红线”,例如北京市卫健委曾在2023年出台政策要求医生禁止使用AI生成处方,且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、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。这意味着,医生在使用DeepSeek等智能工具辅助工作时,必须以严谨的态度,根据病人的病情,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做出决策,如果医生违规使用人工智能开处方,一旦出现问题,医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    “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为就医、看病带来了便利,但作为个人,我们应审慎对待这些工具的建议,将其作为参考而非决策依据。当身体出现不适时,最明智的选择仍然是前往正规医院,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。”张起淮说。

   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综合:上游新闻

    关注我们

    [超站]友情链接:

    四季很好,只要有你,文娱排行榜:https://www.yaopaiming.com/
    关注数据与安全,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
    图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