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除了清北各地高分考生最爱哪所大学?
高考分数出来后,这两天很多考生都在社交媒体上咨询大家填报志愿的建议。而在五花八门的填报需求中,是否接受出省读大学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条件。有的人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家乡去个新城市享受自由,也有人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而犯嘀咕。
但你会发现,来自浙江、广东等沿海一些省份的考生,明确提出拒绝出省读书的比例,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。
而在这个问题上,不少考生父母的“不要出省读大学”的观念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2021 年,有网友总结的“浙式孝道”在网络走红,其中第一条就是:在浙江大学读书。即使考不上浙大,那也要读个省内大学。
对于这类带有戏说成分的网络段子,一位去年刚送孩子去北京读大学的浙江宁波家长表示,出省读书说不孝是夸张了,但孩子出远门读书,做父母的担忧会增多是真的,也叮嘱了毕业后要回来工作。
省内高校分数也因此水涨船高。对部分考生而言,去外地读书成为无奈的选择,因为哪怕想填报一所本地不算差的大学,录取分数线也非常之卷。
哪里人留在省内读大学更难?
澎湃新闻基于近 3 年各地本科普通批次的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以及各地的一分一段表,计算了各地考生如果想考上不同地区的非“双一流”的省属重点院校,所需的整体平均名次。之所以用这个范围内的学校来观察,是为了减少名校光环所带来的影响。
计算后的结果显示,上海、北京、浙江、江苏以及广东的本地省重点高校的平均分数线,高于外地省份的比例普遍超过了 75%。这意味着,读同样层次的学校,留在家乡的难度要整体大于出去上学。
举一个具体的例子,2022 年的浙江志愿填报里,分数线最高的浙江非“双一流”省重点高校是浙江师范大学,选考物理的考生如果想读这所学校还不错的专业,分数需要至少达到 640 分,也就是排到全省前 13643 名。而这个成绩,同年刚好可以踩上 “985”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末尾专业,或是读上吉林大学的中游专业。
而在甘肃、福建、河北等出去读好大学相比留在家乡读更难的省份,情况则截然相反。
比如在河北,省内最好的非“双一流”省重点,是河北大学。在 2022 年,河北的理科考生如果想读上这所省内名校的较好专业,只要排进全省的前 31495 名、即分数达到 561 分。但这个名次的河北考生如果想来上海读书,那么最大概率能读到的学校就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,该校在河北的分数线是 558 分,选考要求为不限。
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这里除了与各地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关外,背后其实也牵涉到各地所蕴藏的就业机会的多与少。
一位曾经在杭州做过招聘工作的职场人士汪景说,他觉得省内高校录取分数线不低,本质是浙江的就业机会多,而“浙江人对本省的浙工大、浙理工等学校认可度不低,像杭电计算机更是学霸才考得上的专业。因为 HR 基本是本省人,知道这些大学的含金量”。
同样,不少广东人也觉得本省就业机会多,出去读书最终还是要回来,反而还错过了利用大学社交圈发展自己人脉的机会。
名校的吸引力其实在增加
上述这些现象,大家多多少少都应该有所体会,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汪景并不推荐今年在浙江高考发挥失常的侄子“死磕”省内学校。
汪景的建议是,如果分数够不上浙大,那就往省外的名气较大的“985”“211”学校填。因为他从杭州去了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后发现,浙江这几所需要高分才能读上的省重点学校,出了浙江就几乎没什么认可度,很容易被 HR 在第一波简历初筛时就淘汰掉。
所以,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,现在浙江人对一定要留在浙江读书这件事,其实没有以前那么夸张了。
比如我们将同样公布了各专业录取平均分的 2005 年和 2018 年的浙江填报情况进行对比,就能很直观地看到,相比 2005 年时,浙江省内最火省重点学校的录取平均分,动辄可以“吊打”省外 50 多个“211”学校、 8 个“985”学校而言,如今的省内学校分数已经不是那么高了。
而且,十几年前读省内热门“双非”学校的浙江考生同样的分数如果要读“211”高校,是可以去北京、广州、南京等大城市的,如今同等条件下,可以选的学校多数都在非沿海省份。
而有类似情况的不单单是浙江。
在同样以考生不爱去外地上大学出名的上海,近年来外省名校的分数线也开始逐步攀升。
例如“985”高校武汉大学在上海 2016 年文科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是 478 分,由于当年没有公布一分一段表,所以我们并不清楚对应的名次,但同年上海本地“211”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科分数线分别是 490 分和 472 分。武大的分数线介于上外和华东理工之间。
但到 2023 年,同样是选修历史科目的考生可报考的专业,武大在上海的录取线已经上涨到了全市第 3586 名的 572分,而上外和华东理工的同等选科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是 548 分和 545 分,都已远远落后武大。
这样的例子不只一个。多所外地“985”院校以及北京的“211”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,都较十年前有显著上涨。
推动这一变化的,有多个因素。
首先是随着通信方式的改变,让更多考生和家长得以打破信息差,不再只依赖口口相传的本地好大学榜单,而对外省名校有了更立体的认知。其次是交通的发展,尤其是中国高铁网络的建立,让很多城市之间联系变得更加紧密。例如在京沪高铁通车之前,从上海坐绿皮火车去北京的最快时间是 22 小时 31 分钟,而如今是最快 4 小时 18 分钟。
但最直接的改变动力,是社会对国内名校的认知在变化。
清北成无可争议的 TOP2,从 25 年前开始
如果问你全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是哪两所,你肯定觉得这是一道送分题。
我们基于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,也计算出了各地高分学子最爱去的省外学校和省内学校。不管在哪个省,TOP3 的名单或许有变动,但 TOP2 永远是清华和北大。
所以当有谣言说雷军当年是湖北省文科“状元”时,不只一个人问:“为什么去武汉大学?‘状元’们不都是清华北大吗?”
虽然雷军已辟谣了此事,但湖北“状元”不选清北选武大倒确有原型:1983 年,鄂州人潘敏以文科 558 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湖北省文科“状元”,虽然当时高考志愿填报采取的是知分填报形式,但考虑家庭困难以及觉得武汉大学也不错,潘敏最终将志愿从北大改为了武大。
实际上,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前,很多高考“状元”的第一选择也并非清华、北大,复旦大学、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学校也都录取了不少高考第一名。
但“211 工程”和“985 工程”开始实施后,最早入选名单的清北,用拨款迅速和复旦、南开大学等高校拉开了差距,成为了无数学子的“梦中情校”。
所以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份恢复高考以来上海历年高考“状元”去向的统计中,我们会看到 1999 年之前,复旦几乎“垄断”了所有“状元”,但这之后就极少有选择复旦的。而复旦目前离“状元”最近的一次,是 2014 年。当年理科第一名吴矅辰原本的志愿就是复旦,但半路杀出了香港大学。吴矅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是港大招生老师再三邀请的诚意打动了他,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发展机会。此外,港大当时还会给予优秀考生 70 万港币的奖学金。
2005 年开始,香港高校逐步被纳入内地统一招生计划,并以高额奖学金、与内地差异化的办学体制等为长处,与清北角逐各地“状元”。从 2007 年到 2016 年,仅上海一地,香港大学就从清北手中抢走了 12 名“状元”。
但随着 2017 年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启动,清华、北大的学术资源、科研水平再次得到提升,再次成为高考高分学子最愿意前去的学府。而两所大学的自我介绍里,也很清晰地记录了这几次建设计划对自身的影响:
清华大学通过实施“211 工程”“985 工程”,开展“双一流”建设……取得了长足进展。
近年来,在“211 工程”和“985 工程”的支持下,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
从全国顶尖学府,到地方知名高校,“985”“211”“双一流”的名单,正像高考一样发挥着决定各地最优秀人才流动的方向。而离家太远、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限制,可能也将伴随着全国名校格局的观念进一步一致,而日渐减少。
澎湃新闻记者 陈良贤 王亚赛 实习生 张研吟 吕晨安
[超站]友情链接:
四季很好,只要有你,文娱排行榜:https://www.yaopaiming.com/
关注数据与安全,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
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
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
赞助链接
排名
热点
搜索指数
- 1 大国来信 友谊之桥 7990999
- 2 网传董明珠被停职审查 格力回应 7965167
- 3 李小冉哭着跟刘晓庆道歉 7875875
- 4 春运高铁上空的守护者 7790343
- 5 刘德华又要到超市上班了 7626424
- 6 帮妈妈扫街的少年收到春晚邀请 7575436
- 7 36岁相声演员许兆呈离世 7404335
- 8 女子假扮机器人回家被大妈围观 7369720
- 9 郭德纲认证郭麒麟为德云社继承人 7295421
- 10 宁夏银川地震 7118216